最能體現民族特色的便是民族服飾。想要知道一個人是哪個民族的,只要看他的民族服飾就可以很好的分辨出來。而畬族的服飾絢麗多彩,也是畬族文化的一大特點,畬族的服飾對客家人的服飾也有一定的影響。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絢麗多彩的畬族服飾都有什么特色。
歷史文獻對于畬族人民的描寫與描寫其它蠻撩一樣都說他們“男女椎髻跌足衣尚青、藍色。男子短衫不巾不帽婦女高髻垂纓頭戴竹冠蒙布飾理路狀”。
畬族男子一般穿著色麻布圓領、大襟短衣、長褲。冬天套沒有褲腰的棉套褲。老年男子扎黑布頭巾外罩背褡。結婚禮服為青色長衫祭祖時則穿紅色長衫。
畬族婦女服飾以象征萬事如意的“鳳凰裝”最具特色即在服飾和圍裙上刺繡著各種彩色花紋鑲金絲銀線高高盤起的頭髻扎著紅頭繩全身佩掛叮叮作響的銀器。
畬族最喜歡藍色和綠色紅、黃、黑也頗受歡迎。服飾條紋圖案排列有序層次分明衣領上常繡一些水紅、黃色的花紋。
畬族服飾特色主要體現在婦女裝扮上,被稱為“鳳凰裝”:紅頭繩扎的長辮高盤于頭頂,象征著鳳頭;衣裳、圍裙(合手巾)上用大紅、桃紅、杏黃及金銀絲線鑲繡出五彩繽紛的花邊圖案,象征著鳳凰的頸項、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后飄蕩不定的金色腰帶頭,象征著鳳尾;佩于全身的叮當作響的銀飾,象征著鳳鳴。
已婚婦女一般頭戴“鳳冠”。它是在精制的細竹管外包上紅布帕,懸一條30多厘米長、3厘米寬的紅綾做成的。冠上有一塊圓銀牌,下垂3個小銀牌于前額,稱為“龍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鳳冠。
畬族婦女的服裝大多是用自織的苧麻布制作,有黑藍兩色,黑色居多,衣服是右開襟,衣領、袖口、右襟多鑲有彩色花邊,一般來說,花多、邊紋寬的是中青年婦女的服裝。
她們均系一條一尺多寬的圍裙,腰間還束一條花腰帶,亦叫合手巾帶,寬四厘米,長一米余,上面有各種裝飾花紋,也有繡上“百年合好”、“五世其昌”等吉祥語句的。
還有的是用藍印花布制作的,束上它別有一番風采。衣服和圍裙上亦繡有各種花卉、鳥獸及幾何圖案,五彩繽紛,十分好看。
別外,有些地區的畬族婦方系黑色短裙,穿尖頭有穗的繡花鞋;有的喜愛系入幅羅裙;裙長及腳面,周圍繡有花邊,中間繡有白云圖案;還有的不分季節,一年到頭穿短褲,褲腳鑲有鋸齒形花邊,裹黑色綁腿,赤腳。
畬族女子的“鳳凰裝”隨著年齡的不同,有嚴格的區分。
共分大、小、老三種:“小鳳凰裝”為未成年女子穿著,樣式和穿法同“大鳳凰裝”無異,只是相對簡約,顯得單純、活潑、可愛;而“老鳳凰裝”則是老年婦女穿著,頭髻較低,衣服和腰帶的顏色、花紋也較為單一,體現出莊重、沉穩的風采。
相傳畬族始祖盤瓠王率領族人征戰南北,后移居寶地廣東鳳凰山繁衍生息,為了占山為王,遂以傳說中美麗的鳳凰為本族人的圖騰符號,凡本族人生下女兒,均賜予鳳凰裝束,世代相傳,沿襲至今。
現在畬族男女服飾基本類同于當地漢人。但人口相對集中的閩浙兩地畬族服飾尚存一定的民族特色尤以閩省畬家婦女特色顯著并因地域、婚姻狀態而紛呈異彩。
閩東北畬族婦女發式稱為“鳳凰髻”16歲前少女用紅絨纏辮子盤繞頭上額前留“留?!碑屪宸Q為“布妮頭”。
成年已婚婦女發式畬族稱為“山哈娜頭”隨地域不同略有差異。流行于閩侯福州古田連江羅源和寧德南路飛鸞一帶發式稱為“鳳頭髻”。流行于福安和寧德大部分區域的發式稱為“鳳身髻”流行于福鼎和霞浦西路發式稱為“鳳尾式”。
閩南閩西有的畬村婦女發式也不同于當地漢人如漳平華安漳浦長泰等縣畬族婦女發式為“龍船髻”。閩北畬族婦女以百根銀簪并配以紅繩料珠裝成“扇形髻”。浙西南畬族婦女發飾稱為“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