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我們知道,清明既有節氣,也有節日,作為節氣,排在節氣中的第五位,作為節日,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人們非常重視。很多人其實不太了解清明節氣和清明節的關系是什么樣的,那么,清明節氣和清明節是同一天嗎?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
清明節氣和清明節的關系
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季的第五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15°,便為清明。清明時,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節氣的清明,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機;節日的清明,是民間寄放情感和慰勞自己的傳統日子。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候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
時至清明,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天氣就不冷了,進入到春季。此間的天氣,南方與北方好似兩重天,北方干燥少雨,南方濕潤多雨。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爸矘湓炝郑^清明”的農諺。
古人將清明分為三候初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駑;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清明的主要習俗有:禁火、掃墓、踏青、蹴鞠、插柳等。
清明節氣和清明節是同一天嗎?
嚴格意義上不是一天。清明節氣是一段時間,一般指15天左右,而清明節只是一天,清明節氣開始的那一天稱之為清明節。
清明節是清明節氣衍生出來的產物。我們常說的清明節是指節假日清明節,而清明節氣則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節氣,清明節氣有祭祀、掃墓的傳統習俗,所以,清明節是清明節氣衍生出來的產物。
清明諺語:
清明諺語
(1)清明不拆絮,到老沒成器。
寓意:到了清明,春這個季節已經過了大半,夏天在逐漸地到來,棉被、棉衣褲需要拆洗了,讓太陽曬掉里面一個冬天的陰氣。春天是個很讓人困頓的季節,很容易使人養成嬌惰的性情,這些對于一個人來說都是“宴安雞毒”,不振作起來是成不了大器的,到老也沒什么出息。
(2)清明不帶柳,來生變黃狗。
寓意:到了清明這一天,人人都會佩戴新折的柳條出門路青、掃墓。
婦女們會把這些柳條插在頭發上,而男人們又總是把柳條戴在衣襟上或做成柳圈戴在頭上。唐玄宗曾經說過,這一天戴柳“可免31毒”。這個諺語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當時沒有一個人不佩戴柳條的,因為不佩戴,來生是要變成黃狗的,很戲謔地說明了事實。
(3)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寓意:清明這一天,誰要是不戴柳的話,小孩子也會變成老人了。如在清人顧鐵卿的《清嘉錄》卷三,“三月,擂楊柳”條目下,這條諺語被增加了一個字,成了“清明不戴楊柳,紅顏成皓首”。
(4)清明斷雪,谷雨斷霜。
寓意:徐光啟說道,二月最怕夜雨,如果晚上是晴的,即使雨多,也沒有什么妨礙,如果有十個夜晚以上下雨,鄉下人都會叫苦連天了。初四下雨,叫做春水。初八前后,一定有風雨。因此他引用了這條諺語,意在說明天氣的自然規律,天氣是逐漸暖和起來了。
(5)清明無雨少黃梅。
寓意:如果清明的前一天寒食的時候下雨,那么“必多梅雨”;如果清明那天沒下雨,則“少梅雨”。這是農民們熟悉的一個氣象諺語。
(6)清明螺,抵只鵝。
寓意:螺蜘是隨著季節而長大的,到了清明是最肥的時候。并不是說真的與鵝一般大,只是個比喻而已。要做一下說明的是,這里的“螺”,不是田螺,是螺蜘。
(7)植樹造林,莫過清明。
寓意:清明時節,氣溫回升較快,降雨較為充沛,正是栽種樹苗的好時候。在我國,一直就有清明植樹的傳統習俗。
(8)清明起塵,黃土埋人。
寓意:清明時節,我國北方地區由于氣溫回升快而干燥多風,常常出現沙塵天氣。黃沙撲面襲來,人們都不敢睜開眼睛。
(9)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
寓意:如果清明前降雨較多,那么清明之后降雨會非常頻繁。
(10)清明種瓜,船裝車拉。
寓意:清明之時,要抓住好時機栽種瓜苗,科學管理,到收獲的季節,就能結出豐碩的果實,能將車船裝得滿滿當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