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進入3月之后,各地回暖顯著,但這并不意味著暖和的日子就這么開始了,因為冷空氣還比較活躍,所以冷的時候還是會有的,而且可能會非常冷。3月之后時常會出現一種叫“倒春寒”的天氣。那么,倒春寒指的是哪種氣象變化?到底倒春寒有什么氣象特點?一起來了解。
倒春寒指的是哪種氣象變化
春暖之后又變冷。氣象學上的倒春寒是指每年春季(3月至5月)出現的前期暖后期冷,且后期氣溫明顯低于正常年份的現象。倒春寒主要是由長期陰雨天氣或冷空氣頻繁侵入,或常在冷性反氣旋控制下晴朗夜晚的強輻射冷卻等原因所造成的。
農業氣象試驗指出,日平均氣溫≤12℃,維持期≥3天,不利秧苗生長。如果降溫伴隨著陰雨,危害就更大,這是比較公認的指標。南方各地春播時間有先有后,倒春寒的時段與強度指標也稍有不同。
如廣東把粵中、粵南出現于3月中下旬的如下低溫稱為倒春寒:
①日平均氣溫≤10~12℃,維持3~4天或以上;
②日平均氣溫≤15℃,每天日照≤2小時,維持7天或以上。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天氣氣候條件有差異,受害對象也不同,所以氣象災害的標準也會有所不同。
危害:
對農業生產的危害
倒春寒是一種非常嚴重的林業和農業氣象災害,是指春天由于受較強冷空氣頻繁襲擊氣溫下降較快,并造成大范圍地區樹木和農作物持續受凍害的天氣氣候現象。倒春寒常引起我國北方花生蔬菜棉花和小麥的爛種現象,也會影響我國南方水稻播種出苗和生長,給農業和林業生產等帶來嚴重危害。
在農業生產上,倒春寒其實仍屬春季低溫陰雨范疇。因為在出現時間上偏晚,危害性更大,因此農業上將其區別對待。這是因為,早春農作物播種都是分期分批進行的,一次低溫陰雨過程僅危害和影響一部分春播春種作物,且早春低溫陰雨多數是在春播作物的針芽期、大多數果樹還未進入開花授粉期,其對外界環境條件適應能力亦較強。而一旦過了“春分”尤其是清明節之后,氣溫明顯上升,春播春種已全面鋪開,各類作物生機勃勃,秧苗進入斷乳期,多數果樹陸續進入開花授花期,抗御低溫陰雨能力大為減弱,若這時出現倒春寒天氣,就面臨大面積爛秧、死苗和果樹開花座果率低之災,其他春種作物生長發育也受到嚴重影響。
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心腦血管病發病增加老年人熱平衡的能力較差,其循環系統很容易受到倒春寒的刺激。交感神經受寒冷刺激后,興奮度增高,全身皮膚表層毛細血管收縮,使血流阻力增大,導致血壓升高。另外,天氣突變會引起地球磁場的改變,誘發人體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由于老年人及心腦血管病患者不能適應這種變化,可能發生血壓突然升高、腦梗塞、腦出血或急性心肌梗死。國外一項試驗表明,讓一組63~70歲的老人在室溫為6℃的人工氣候室里靜坐看電視或看書,兩小時后,老年人血壓普遍升高了25毫米汞柱左右。而在同樣條件下,青年人血壓的變化很小。這說明低溫容易使老年人的血管收縮。
早春時節,一些愛美的年輕姑娘早早就穿起了五顏六色的裙子。但女性膝關節對冷空氣刺激較為敏感,遭受冷空氣襲擊以后,關節局部容易出現麻木、酸痛等癥狀,久而久之,容易發生風濕性關節炎。
同時春季容易流行呼吸系統傳染病。由于早春氣候寒冷,空氣干燥,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會受到直接影響,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可乘虛而入,造成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等傳染病流行。資料表明,在冬春交替的季節,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紅熱、氣管炎等呼吸系統傳染病的發病率,遠高于其他季節。
對候鳥遷徙的影響
倒春寒對候鳥遷徙也有一定影響。如果氣溫持續升高,候鳥(如家燕、布谷鳥等)根據氣候的感知,紛紛開始了漫長的遷徙過程。而后氣溫驟然下降,一些剛剛蘇醒的生物又縮了回去,使早來的春鳥在氣溫急降時“缺衣少食”,甚至死在早春時節。
倒春寒體質虛弱者和免疫力不佳的人要注意以下五點:
一要適當“春捂”,不要因為氣溫暫時升高就馬上脫掉冬裝,早晚氣溫較低,要注意保暖。
二要多吃一些健脾胃的食物,如含維生素、微量元素豐富且易于消化的雞、鴨、瘦肉、蛋類、蔬菜、水果等。
三要保證室內及時除塵通風,以減少和抑制病菌的存活和繁殖。
四要適當進行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以改善心肺功能,使身體更好地進行調節,適應春季多變的氣候。
五要多喝水,這樣不僅有利于保持血流暢通,而且可以預防呼吸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