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到了小年,這年就該“忙”了。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打掃房子準備干凈過年。但每到小年,大家都會討論小年的時間問題,還分出了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兩派。那么,問題來了,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的區別是什么?到底過小年南北為什么不同日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下真正的小年吧。
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的區別
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最大的區別是日子不同,南方一般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把除夕前一夜也稱為小年,而北方一般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南京地區則是正月十五,云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地區是除夕。
過小年南北為什么不同日?
中國古人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說,也就是官家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百姓臘月二十四過小年,水上人家、漁家等則是臘月二十五過小年。之所以這么劃分,是因為宋代之前北方多為政治中心,受官方文化影響深,所以人們過小年選在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則為臘月二十四。另外,鄱陽湖沿岸等地保有舊船家習俗,小年選在臘月二十五過。
小年不同日
小年不同日,南北民間習俗卻大同。過小年,不論南北,普遍的習俗是祭灶神和掃房子。由于和天上的灶神扯上了關系,小年也因此有了神秘韻味和傳奇色彩。
灶神,人們也稱其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民間傳說灶神原本是天上的一個星宿,因犯了過錯而被玉皇大帝貶到人間,管理各家的灶火,同時有保佑、監察的職責。他奉命監察人間善惡,于每年臘月二十三或臘月二十四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匯報人間情況,玉皇大帝據灶神所言施以善獎惡罰。因此,人們在祭灶時往往在灶神像前擺上各種供品來“賄賂”他,讓其“上天言好事”。
在北方,有許多地方講究用糖瓜來祭灶。糖瓜用麥芽糖所制,又甜又粘,意在讓灶神多說“甜言蜜語”,或相信這糖可以粘住灶神的嘴,以免他說家里的壞話。其實,糖瓜最后都成了小孩嘴里的美味。
舊時,人們為了祈福求順,還會在灶神像兩邊貼‘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之類的對聯,橫批是‘一家之主’,小年因此也稱為‘祭灶節’。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尤其是生活在大都市里的現代人,烹飪、餐食生活大為改變,甚至已無灶臺,也無法像老輩人那樣祭灶,相關民俗自然而然漸行漸遠,但我們對辭舊迎新的憧憬、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等,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仍需要一定的儀式感來彰顯、來傳承、來守護。
小年祭灶
祭灶后,人們開始掃房子做衛生,北方稱“除塵”,南方叫“撣塵”,人們各種洗刷和淘洗,意在把“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干干凈凈、清清爽爽地迎接農歷新年的到來。
舊時,小年這一天,家家戶戶要打掃衛生,讓家里煥然一新。時至今日,年前大搞衛生已不限于小年這天,農歷臘八一過,有的人家就開始掃房子了,有的人將家里的玻璃擦拭一新后貼上吊錢兒、福字、窗花等,然后在“爆竹聲中”期待新年的到來。
除了祭灶神和掃房子外,過小年南北習俗還有其他一些不同。比如,北方有剪窗花、吃餃子等習俗,而南方則有寫春聯、吃年糕等習俗。盡管南北習俗不盡相同,但都是中國老百姓迎接新春的重要儀式,也蘊含著人們對新年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