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大家都知道,短時強降水天氣一般持續的時間比較短的,天氣會迅速轉晴。有些朋友想了解短時強降水的更多內容,那么,大家清楚短時強降水一般是什么雨?短時強降水形成的原因有哪些?一起來看看。
短時強降水一般是什么雨
一般是1小時內某地降雨量超過20毫米的雨,用來說明短時間內的降水強度,也可以用5分鐘、10分鐘或30分鐘內的降水量來表征。
短時強降水不是暴雨,24小時累積降水量達到50毫米或以上的降水被稱為暴雨,按其降水量大小又分為三個等級,即24小時降水量為50毫米至99.9毫米為暴雨;100毫米至249.9毫米為大暴雨;250毫米以上為特大暴雨。
短時強降水不一定形成暴雨,同樣,暴雨過程也不一定包含短時強降水。某地10分鐘內出現20毫米的降水,降水強度相當于1小時120毫米,24小時內再沒有出現降水,這是一次特強的短時強降水過程,而非暴雨過程;如果某地出現了一次24小時持續性降水過程,降水強度只有5毫米/小時,24小時累積降水量達到120毫米,這就是一次典型的大暴雨過程,但是沒有出現短時強降水。
短時強降水出行的注意事項:
1、降低車速防側滑,在雨天開車時車速不要超過每小時40公里,在高速道路的車速不要超過每小時60公里;
2、下雨時駕駛員視線會受到影響,令駕駛員眼前模糊不清,同時因為氣溫降低,前后擋風都會有霧氣,因此要打開冷氣和后擋風玻璃加熱器盡快消除霧氣;
3、下雨時行人和自行車通常會為趕路和機動車搶道,遇到這種情況時司機應減速慢行,耐心避讓;
4、當車經過有積水或者立交橋下、隧道等容易積水的路面時,建議選擇繞行。
短時強降水形成的原因
夏季氣溫高、蒸發量大,低層大量水汽上升,遇冷凝結成云,由于氣溫隨著高度升高而迅速下降,云中的水粒子以不同的相態存在,如霰、雪花、冰粒、過冷水、水等,它們彼此之間發生碰撞、合并和相態變化,形成更大直徑的粒子,在重力作用下發生自然下落。如果云中上升氣流足夠強,部分液態水粒子或冰相粒子會再次被帶到更高的空中,這樣可以形成更大直徑的水粒子或冰相粒子。由此循環,可形成大片的積雨云,這就是對流過程。短時強降水就是由對流降水導致的。孫繼松說,積雨云內上升氣流非常強烈,垂直速度可達20米/秒到30米/秒,最大可達60米/秒,比臺風的風速還要大。在強烈的上升氣流中,云內的水滴或冰粒不斷增大,直到上升氣流托不住時,就會急劇降落到地面,形成短時強降水或冰雹。
我們經??吹接行┓e雨云并沒有產生地面降水現象,這是由于雨滴在下落過程中被蒸發為氣態水。在絕大部分對流天氣過程中,降落到地面的雨僅僅是云中曾經凝結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通過蒸發過程‘還給了大氣’。
而蒸發過程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會造成云中氣溫迅速降低,產生冷卻現象,冷卻的空氣比周圍空氣重很多,于是產生向下的加速度,加速下沉的氣流在地面便形成了雷暴大風。
一般而言,當對流降水發生時,地面大風越大,說明云中的蒸發作用越強(龍卷風除外)。由于對流云團“個頭”不大,移動比較迅速,因此,強對流天氣過程一般持續時間較短,天氣會迅速轉晴。
長時間的對流降水必然形成暴雨,但是,有些暴雨過程并沒有對流天氣過程參與,這類暴雨過程對應的云系被稱為層狀云。由于其與更大水平尺度、更持久的上升運動對應,往往持續時間很長,控制范圍很大,被稱為‘大尺度運動過程’。這類垂直運動速度大約是對流垂直速度的百分之幾甚至千分之幾,因此,在大氣含水量相當的情況下,層狀云的降水強度一般只有每小時幾毫米。但由于降水時間長,累積降水量可以形成暴雨、大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