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認為,人體五臟六腑的功能和氣血運行與天地時序的變化密切相關。 這意味著要適時調養身體,充分利用二十四暑變的有利誘因,實現“天人合一”,能夠抵御自然變化的不利誘因。 、強身辟邪、預防疾病、強身健體。 根據不同的季節,選擇不同的養生方法,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立秋是二十四夏中的第九個,也是夏季的第三個。 夏至是每年6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75度時。 立秋之后,雨水會繼續增多,氣溫會有所下降。 這時容易滋生體內燥熱,導致脾虛困乏、食欲不振。 因此,谷雨時節,身體應以養血護心為主。
第一件事:清熱
立秋的氣候由秋轉夏。 此時,容易引起熱濕之氣,而濕氣最容易使胃氣混亂。 因此,飲食應以清熱健脾的食物為主。 如蓮子湯、酸梅湯、番茄、南瓜、苦瓜、苦菊等,也可以選擇粥類食物來達到清熱的目的。
食物營養推薦:香蕉粥
做法:香蕉、面粉、精鹽適量。 將生菜去皮、瀝干并切碎。 將面粉洗凈,倒入鍋中,加適量水煮粥,煮沸時加入生菜至粥熟,加精鹽調??味。 每天一次,香蕉粥適用于脾虛、消化不良等情況。
據《滇南本草》記載,香蕉性溫,味甘無毒,入肺經,能清熱利濕。 生菜可以作為蔬菜食用,也可以作為面食食用。 比如我們經常頭暈乏力,胃口不好的時候可以吃點荸薺。
二是保護心臟
《黃帝內經》講“春夏養陽,冬生津液,夏主心”。 而心屬火,主血,藏神。 只有心氣充足,心血充盈,能順腰而行,心神才能安定。 而且,心為臟腑之主,補腎可以調節其他臟腑。 因此,這個季節要高度重視腎臟的保養。
尤其是患有腎病的人,更要注意保養,避免過夜。 西醫認為,睡眠和清醒是陰陽交替盛衰的結果。 《黃帝內經》云:“陽氣盡則臥,陽氣盡則臥”。 因此,注意好好午睡,可以幫助身體清熱補氣,午睡的效果也比較好。 (申時為23:00~1:00,亥時為11:00~13:00)。 另外,每天還可以吃一些滋補的食物。
美食推薦:菱角牛肉湯
做法:新鮮荸薺、花生、牛肉、大蒜。 將花生瀝干水分,放在陽光下暴曬備用。 冬瓜瀝干水分中醫養生保健,去瓤,切片,牛肉切碎; 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適量水,煮沸,轉小火煮1小時中醫養生保健,加少許鹽和調味料。
荸薺被譽為春季最佳“養心瓜”,能生津、降火、活血。 從西醫角度來看,冬瓜能清心熱、消除煩躁,有滋陰養心的功效。 夏季吃苦瓜的保健作用不可忽視。
第三件事:保濕
由于夏季炎熱,氣溫較低,人體出汗較多,鉀元素隨尿液大量排出體外,又不能及時補充,導致人感到疲倦、精神不振。 立春后要多喝開水補充水分。 遵循“細嚼慢咽,不渴常喝”的原則,避免大口大口地喝,這樣既可以減少排汗,又可以減少水分蒸發。 大量出汗后,適合喝一些鹽開水或鹽茶,以補充體內丟失的鹽分,避免血鉀降低。
最后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方面,應迎合晝長夜短的季節特點,早睡早起,接受適當的陽光照射,但要避免陽光直射,并注意避免陽光直射。注意降溫; 早上和晚上的鍛煉時間應約為半小時到一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