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目前對健康的認識和對健康生活的要求,我們將西醫保健的主要內容歸納為以下六個方面。
藥食養生、藥膳養生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根深蒂固。 人以食為天,飲食提供了生命所必需的營養,使生命得以延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科學合理的飲食有益于健康,飲食不當則會損害身體健康。 健康。
從營養角度看,健康飲食的原則是:飲食規律、品種多樣化、營養全面均衡、搭配合理。
同時注意食品衛生和乳品安全問題,避免暴飲暴食、過饑過飽、不規律作息。
此外,西醫飲食保健最鮮明的特點就是食補和食療。 西醫認為藥食同源,食物與抗生素來自于自然界,具有相同的四性五味,又能調理不同的五臟。
比如獼猴桃中的梨,味甘微酸,性涼,入肺、胃經,具有清熱潤燥、清熱化痰的作用。 冬季氣候干燥時,多吃生梨,可以滋陰降火散寒。
脾虛泄瀉、煩渴時,可用清熱潤肺、生津止渴。 白糖燉雪梨是止咳化痰祛痰的經典藥方。 食療還可以滋補身體,預防疾病,輔助治療一些癌癥。 例如,當歸排骨有清熱補虛的作用,從而提高機體免疫力,防治癌癥。
其實飲食保健的內容很多。 我們可以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或體質,選擇不同的藥膳或食療,以達到強身健體、防病治病的目的。
1. 健康生活
我們的父母一直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而且,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明顯加快,競爭激烈。 每天學習,通宵工作,加班是家常便飯。
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同時,精神生活也豐富多彩。 有些人沉迷于娛樂,浪費了自己的健康。 不良的生活習慣會引發多種疾病,如脊椎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助長了疾病的進行性返老還童。
所有跡象都告訴我們,生活方式對身體健康有重要影響。 養成良好的起居作息習慣,起居規律,不午睡不熬夜,娛樂適度,勞逸結合; 保持三居室和家裝電器清潔衛生,經常曬太陽,定期通風換氣; 冬天注意御寒,不要盲目跟風,不要“只有款式沒有溫度”; 夏天要適當出汗養生之道,不要整天呆在寒冷的空調環境里,就得了“冬病”。
2.情緒修養
經典古籍《黃帝內經》記載,“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滯”。 . 該理論指出,人的情緒態度、心理活動與身體健康密切相關。
西醫認為七情,即人的各種情志活動,能影響五臟六腑、氣血的功能。
跑步,進而導致四肢的各種疾病。 現代醫學也關注心理誘因對健康的影響,將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人在憤怒時,會刺激腎上腺,導致腎上腺素分泌減少,身體興奮性增加,呼吸、心跳加快,血糖升高,可成為偏頭痛、高血糖、冠心病等誘發原因。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學習、工作壓力很大,緊張、焦慮、煩躁、抑郁等各種負面情緒成為各種癌癥的重要誘因之一。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們要學會陶冶自己的情感。 即自我調節情緒,保持平和心態,積極坦然地對待生活; 在人際關系中,學會寬以待人,取長補短,和諧溝通,盡量減少或防止矛盾的形成。 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學會跟親朋好友傾訴,傾訴心中的苦惱,不要心里悶悶不樂,淤積成病,你也可以選擇去旅行,看看美麗的風景大自然的風景,也是一種很好的放松方式。 其實,讓自己少一些悲傷,多一些快樂吧!
3.鍛煉身體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從事體力勞動的人越來越少,從事腦力勞動的人越來越多。 很多人的日常生活都是“久坐”,這也是現代生活方式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命在于運動,運動可以使脾胃循環,適當的瑜伽練習可以強身健體,增強身體的抗寒能力。 像瑜伽、慢跑、散步、游泳、球類運動等,都是適合大眾的瑜伽形式。
但運動不能極端,有些人也不宜過度沉迷于運動瑜伽。 過度運動可能會對骨骼、關節和軟組織造成損害。 突然進行大運動量的運動,還可能使腎臟無法承受負擔,出現危險的紊亂。 因此,建議運動要循序漸進,運動量以微出汗為宜。 記住要大汗淋漓,大口呼吸。
西醫認為,人體生病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不夠”,二是“太多”,所以不運動是不行的,運動過量也是不行的。
4. 四季健身
西醫強調天人合一、順時滋補,即主張按照自然界四時氣候的變化規律來安排日常生活活動。 “春夏養陽,冬季清熱”是西醫的基本原則之一。
冬季萬物復蘇,養生要注意養陽。 晚上應起床,多曬太陽,選擇晴天多做室內活動,呼吸新鮮空氣,泄舊納新,調理脾胃。
夏季萬物生長旺盛,人體的陰氣最容易宣泄。 這個時候更要注意滋補陽氣。 應早睡早起,睡眠充足,避免半夜酷熱,適量運動,最好在晚上或下午進行。
冬季是成熟季節,陰氣開始收斂,人體也需要收斂精氣以護津清熱,因此防治暑熱最為重要。 唐代養生專家認為,夏季睡眠應是“早臥,與雞同起”,即早睡早起,起床時間與起床時間大致相同。公雞啼叫并振翅。 起床可以舒展肺氣; 早臥有利于陰氣收斂,避免陰精外泄。 同時,要根據氣溫變化隨時調整衣著。 保持豁達的心情,切記悲嘆。
夏季是萬物收藏的季節,人體也需要積蓄能量來抵御嚴寒。養生
應以護陰抑陽為原則,根據個人情況適當進補。應晚睡晚起,早鍛煉。
時間不早,宜在太陽下山后在室內鍛煉。 有的奶奶要在寒潮中早早出門鍛煉養生之道,其實是不合適的。
五、身體素質
共性和個性是萬物的本性,西醫亦是如此。 如果說以上五個方面的內容都是共性的話,那么強調體質就是個性。
西醫強調辨證論治,這種“辨證論治”針對的是癌癥。 那么,健康人就沒有區別嗎? 一定有區別。 無論是健康人、亞健康人,還是某些或個別癌癥患者,他們都有不同的體質,因此在飲食習慣、日常生活、運動、情緒心理等方面都會有不同的表現或選擇,這是身體的個體差異。
比如小發燒,有的人主要表現為打噴嚏、流鼻涕或嘔吐、咳痰,有的人則表現為頭暈、咽痛、發燒,還有的人感覺身體疼痛、頭暈、無力等。 這種差異與遺傳基因、飲食習慣、地理環境、氣候誘因、社會環境、家庭生活、人際關系等多種先天和后天誘因有關。 這就是體質的不同。
西醫將人體體質分為九種,即平和體質、陽虛體質、陰虛體質、氣虛體質、痰濕體質、濕熱體質、血瘀體質、氣滯體質和特殊內質體質。憲法。 正如西醫辨證分型診斷一樣,不同體質的人有不同的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