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的生活中,有著各種各樣的特殊的日子,有些節日是有國外傳進來的,有些則是我們中國本土的傳統節日,每一個投入數的節日都有著相關的風俗習慣和意義,像是中秋節我們的習俗是吃月餅,一家人賞月亮,而端午節的習俗就是躲端午了。
端午節躲端午
現在的躲端午的時間較短,只需要維持大概三天的時間就可以了,而古代的躲端午是需要躲一個月的,一般是指端午節不允許外嫁婦女回家,但是如今在各地基本沒有這個習俗了。在中國民間農歷五月有毒月之稱,而重五更是個不吉利的日子。因此在端午節期間男女不宜房事,不然容易導致人們元氣大傷,而聰明的古人為了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就有了五月讓婦女回娘家住一個月的習俗,另外還有端午節在周歲以內的嬰兒,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逃脫災禍的習俗。
山東習俗不許回
關于躲端午的說法有很多,最普遍的一個說法是端午的時候出嫁的女子容易遇到災禍,所以需要回娘家躲一個月,現在沒有講究了,在我國民間有這樣的一個說法:閨女出嫁了,在端午節的時候不可以回娘家過的,就算回去了也不能吃娘家的粽子,不然會走霉運。這方面的習俗,在山東一帶比較流行,他們認為過什么大節婦女都不讓回娘家,正月十五不讓見燈還要躲燈,甚至還有吃娘家的端午粽,對全家不利的諺語,意思是端午吃了娘家的粽子,親人就會遭遇災厄。而在大部分地區端午節都是有女兒要回娘家的民俗習俗的,因為端午節也被稱為女兒節。
端午節的意義
端午節是中國本土節日之一,有著特殊的意義,同時他也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的節日,而大家最愛的端午粽子,其實是大家為了紀念屈原而做的一種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