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除了有國際上周知的十一個法定節假日外,民間也有許多的節日,這些節日有些是因為節氣的變化而來,有些是根據民間崇拜而來的,其中民間崇拜占據著很大一部分的比重。今年崇拜比如各個神仙的誕辰日,不同地方回有不同的慶祝活動。
楊四將軍誕與崔判官誕農歷六月六日各地傳說中有不同的節慶,但比較普遍的說法是楊四將軍誕與崔判官誕。楊四是宋代湖南長沙人氏。傳說七歲成神,斬作惡多端的無義龍后,被封為將軍,能鎮水驅瘟。崔判官即崔玨,身著紅袍,左手執生死薄,右手拿勾魂筆,專門執行為善者添壽,讓惡者歸陰的任務。
天貺節另一種比較普遍對六月六的解釋起源于宋真宗趙恒,因為他六月六得到認可與推廣。某年的六月六日,他聲稱上天賜給他天書,遂定是日為天貺節,還在泰山腳下的岱廟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貺殿。天貺節的民俗活動,雖然已漸漸被人們遺忘,但有些地方還有殘余。江蘇的不少地方,在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種用面粉攙和糖油制成的炒面,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長了肉”的說法??磥?,這炒面與這“糕屑”應該是一個意思。但隨著時光久遠,這一節日逐漸泯滅了,代之而起的是“曬伏”,在民間,講究實用的百姓,利用這天的好太陽,曬衣服被褥等用品,防止霉爛,所以也叫曬霉。
祭祖祭天根據六月六的時令,這時候地理小麥剛好成熟是為新麥,過了六月六日為陳麥,也就是說今天蒸饅頭敬天地、去上墳為尊敬,過了今天是不敬。必須在當天完成。同時,母親會對下一代把手洗干凈,揉面做各種各樣的面食。手巧的母親,用手捏出的紫燕、小兔、小龍等等動物,栩栩如生,引發孩子的好奇心。也是表達蒼天賜給小麥大豐收的喜悅心情,同時感謝祖宗保佑的喜悅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