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特色節日非常多,因為中國地大物博,能容下56個名族見的各類文化差異,所以也造就了非常多的地方特色和節日,所以現在去旅游的人除了自然風光以外,許多也是想去體驗一下當地的風俗民情,像廣西地三月三之類的節日就極富特色。
各地不同節慶日農歷的六月六在不少的地區都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但是各個地區也有不同的節日特色和叫法。各民族所居住的環境以及文化之間的差異,對節日的稱謂、內容和寓意也都各不相同。漢族地區“六月六”有“天貺節”“洗曬節”“祭神節”“回娘家節”等稱謂,土家族“六月六”又稱之為“曬龍袍”。湘西苗族地區也有“六月六”這一節日。布依族語言稱“六月六”為“香若”或“將若”,意思是“六月節”。但用漢語則稱為“六月六”。
進食炒面六月六進食炒面的習俗由來已久,也是由于以前勞動人民而流傳我下來的一個民俗習慣。以前家家戶戶有點自留園。綁起白菜后,在溝里種上一行大麥。兩行滿足,五月芒種節氣成熟。曬干,用土灶鍋炒香,石磨磨下,用籮一篩,盛入罐中。等到嚴夏六月六日的到來,用勺倒在碗里。樂意干吃即干吃,真是越吃越香,在院里吃時,滿院都有香味,真乃又想嘗。老年人牙齒喉嚨欠佳,盛半勺炒面,放點紅糖,井泉涼水在碗里攪,味道之香也不平常。
祭天祈福中國人的神明崇拜是比較根深蒂固的,所以以前的人六月六日之前或者當天收完新麥后村民們會把新麥制成各式各樣的麥食,等到“六月六”的中午或者晚飯時刻蒸熟享用。名日嘗新。村民們會放在盤子里,先置于灶神像之前,由灶神先嘗新。等到吃中飯或者晚飯時才將這些供奉過灶神的麥食拿下來吃。除了要將麥食先供奉灶神之外,村民們還會在自家門口擺上一張小桌或椅子,將出籠的麥食放上去來“敬天”,特別是當六月六日前幾日無雨時,村民們還會在門口“拜上天”,以此來求雨,希望“六月六”之后的日子能夠多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