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糯米煮熟后剩下的湯水,混在加有砂礫、黏土的石灰漿中,借助淀粉的黏性,來提高石灰漿的強度,黏合土磚。長城即是用這種方法建成。
中國古建墻體類別:
檻墻:在有窗子的建筑墻面上,從地面到窗檻下的矮墻叫檻墻。檻墻在宮殿、廟宇等建筑中多用黃綠琉璃磚拼砌,而一般住宅則多用磚、石、泥土砌筑。相對來說,北方較多使用磚石砌筑,而南方則多用板壁或夾泥墻。
磚墻:磚墻,即用青磚砌筑的墻。青磚因為經過燒制,所以硬度大,砌筑的墻壁比較堅固結實,不易毀壞。我國很早即有使用磚的記載,但最初多用于墓室及塔的建造,而較少用在普通居住建筑上。直到明代,真正的磚砌墻體才比較普遍。
空心磚墻:空心磚墻,多見于我國南方地區建筑中,它是磚砌墻體中的一種,又稱空斗墻斗子墻??招拇u墻是指墻的兩面用磚立砌,或立、平交替砌筑,中間部分空出,空出部分多填上碎磚、泥土之類看似無用的零散材料。這樣的空心磚墻,具有明顯的節約材料的特點,非常經濟,但是它的穩固性卻并不因此就變差。有時候這樣的空心磚墻還可以作為荷載墻,同時還具有良好的隔聲隔熱性能,真是經濟又實用。
版筑墻:版筑墻又稱夯土墻,也就是土墻,是用泥土夯筑而成的墻。版筑墻在眾多材料建筑的墻體中,起源最早、流傳最廣、歷時最久。商代的宮室、墓葬等都采用版筑,唐、宋時期土墻仍然占有很大比例,直到明代時,磚墻才漸漸被普遍使用。土墻相對來說經濟耐用,而且防火、隔音、冬暖夏涼。